首页 > 美文欣赏 > 北溪焚纸闻墨香

北溪焚纸闻墨香

春风浩荡之际,有幸随同刘章生老先生回北溪坑老家,早知道他家世代行医,烂熟医古文,对他的话则倍加信奉。途中,老先生一直在强调,在北溪坑的村口,曾经建有“拾纸炉”,为小屋式结构,装修考究,凡有字迹的纸片,必须送炉中焚毁,全村老少必须遵从。早有所知,古人对文字尊重,然而,在偏僻的山村之中,对文字竟有如此之尊,实为罕见。什么原因致使刘家人对文字产生如此的敬重呢?

该村位于瓯江北岸,与桑岭根村一山之隔。从村之水口悄然行入,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小溪从村中西东向蜿蜒而下,在村口形成S型的回环,水口山脉成犬齿状交错,村居依偎在两旁缓坡,南北相对而建,马头飞檐,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颇有一番大风水格局。村间石阶阡陌纵横,炊烟袅袅。来得正是时候,桃红李白,竹绿花黄,小桥流水,嫩草芳菲。村间不时传来鸡鸣犬吠,雀声莺语。白胡老者步态悠闲地行于小道,黄犬或前或后,令我羡慕不已。这里一派生机盎然,妙趣横生,若浔阳柴桑陶公幸临,必当有另一篇桃源佳作。

来到南面的大屋前,宽敞的大门气势赫然,可惜门楣之上的字迹已被破坏,仅依稀可见“彭城旧家”。走进大屋,巨大的天井透过了所有的阳光,使得老屋格外地亮堂,典型的两层五直、四周马楼结构,彰显主人当年的富有。天井右前角栽种了一株百年的楠竹,依然绿映东窗,主人说是防火用的,难不成花卉可以防火?在老屋正堂的板壁之上,贴满了陈旧的“学报”,“钦命、提督、学政、考取、贵府相公、刘秉琦、高中、乙未岁、取入第名”等字迹依稀可见,刘秉琦正是刘章生的爷爷,足见刘家人是世代的书香门弟了。刘先生说,这房子曾经失火,自从种上了楠竹,一百多年从未发生火灾。我想,有如此的文化之家,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找一个适当的风水方位种楠竹,当然不是难事。

在大屋的门口,横着几条又长又大的精制条石,村人介绍说,这是村中的贞节牌坊,文革时被炸毁的,原有十多米高,是本地最大的牌坊。我不用问,这是为何人何氏而立,无言的条石足够证明村中的儒家风范。刘先生又历数着村中的几座石桥,告知那是他爷爷捐资建造的。我也不用问捐资多少,潺潺的流水已默然地诉说了当年的义行。

来到北面的山坡,这里重复着南面的建筑,所不同的是,这里安厝着刘氏的开基先祖,典型的汀州范式坟碑已被自然增高的土层淹埋了半截,它非常自然地告诉我们,刘氏已来此开创基业数百年。先祖于斯安然地俯视着子孙们数百年的晨起暮归、兴衰荣荣辱。我们翻开《刘氏宗谱》,历史的脚步仿佛就在眼前。

据其谱世系载:“自有公,世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龙下地方,生二子科纯、科进,科纯公与弟仝迁江西赣州府瑞金县鸟头嘴居焉。科进公于康熙年间复由江西转迁于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九都北溪坑创业而居,是为北溪坑始祖,公生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闰七月廿九日寅时,终于乾隆七年壬戌(1742)二月十二日巳时。生一子汉荣公,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十月初四日寅时。”光绪二十四年(1898)《刘氏新辑宗谱跋》云:“今珸族于康熙年间,汉荣公由福建迁居云和,已近二百年……”由此推断,刘氏于康熙四十年前后迁来云和。

在先人眼中,北溪坑当为秀美之地。有莲花山居士玉山张含辉题村景诗云:“两山对照碧当空,一水中流绿树绕;古木荫浓遮赤日,人家踈落好黄昏;沿坑出合蒲潭渡,极顶高瞻桑岭根;横跨屋桥虹旧卧,竖標坊表石新敦;入乡问姓邱刘记,採俗观风富贵论;庙筑道旁无里许,炉焚字纸有烟痕;男勤耕稼女勤织,野养牛羊室养豚;炎夏浑忘身酷热,秋声先到涤喧尘。”

来到北溪坑之后,刘氏不但修文,而且于战事之中修身养性。有同治十年(1871)《翰邦刘先生茂阅历》云:“弟兄讲武,执射艺以成名。先生则束发受书,独向芸窗而奋志,弱冠即出头,钻纸共看,艺苑以蜚声……无奈烽烟起奥,雾露横江,狼奔闽省,蚁聚栝苍,即屯兵于丽邑,旋分寇于云乡。身(指刘翰邦)被掳于郡城,时抱斩哀之痛,体苦拘于幽室,日防锋刃之伤,唯恐无归。彼四子兮不见,既云可赎,即百金以何妨。脱离虎口,微损蝇头,葬亲以礼,保已无忧。”

同治三年刊本《云和县志》载:“咸丰八年(1858)二月,奥贼洪秀全党石达开自江右窜江山、常山,围衢州城。三月二十八日,突由遂昌、松阳陷处州府,四月二十三日,陷云和,贼势猖獗。西窥龙、庆时,剽掠西乡。五月初六日,漈头、黄庄诸乡兵败贼于赤石,(贼)走还县城。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奥贼党李世贤突寇衢州、龙游,余党突至云和,城遂陷。同治元年(1862)正月二十八日,余党复寇云和。三月十二日,都人江起鳒等御贼于大港头河边,军溃,起鳒战死,同死者,刘廷铭、刘和林、毛凤兴,黄武元、张荣舜,凡五人。十五日,贼攻将门岭。翌日,复却朱村,乡兵连战克之……”现在已无法判断刘翰邦在哪场战役中被掳,在竹子坪村的记载之中有云:“王德聪,在咸丰十一年,奥匪扰处州。公攘臂直前,与乡人偕,一日,贼至朱村口,众与之敌。而公因遇难焉。”可能为同一场战役。

虽然是望族之裔,但小顺北溪坑村的刘氏,从康熙年间迁居云和,竟然百余年未入云和户籍。刘氏为国家之命运而战斗,同时,他们又为区区云和之户籍而奋斗了一百三十年。《作屏刘先生行略》云:“先生字作屏,系元盛公之子也,家业素封,少负节气,颖悟不群。因上代迁居以来,未曾入籍(指云和户籍),始奋发读书,过目成诵,祠堂叹服。年弱冠,即游邑庠,旋补增生,遂隶云和籍焉。由是接踵而至,书香不绝,皆先生力也。而屡赴棘闱,竟不获售数,奇也。爰息意于上达,立志于修身,孝亲敬长,睦党和乡治家,学朱子之训……乡党称其孝族,戚沐其恩。”若同治十年时,公为六十岁,则其弱冠时,当在道光十年(1830)前后。也就是说,刘氏为云和之户籍而等待了一百三十年。

清时期,土、客户籍差异较大。许多外来客未编入本地户籍,不享受教育、诉讼等权利。即使编入本县册籍,但实行客民保甲法,比如客民入学实行另额取进等政策。争取云和户籍,对于汀州移民非常重要。刘氏因为学业有成,“游邑庠、旋补增生”方入云和籍,可见文字之事对刘家的重要性,建造“拾纸炉”,“炉焚字纸有烟痕”表达了刘氏对文字的极大尊重。

同样,今日北溪坑村的年轻人都已外出,除时代的感召外,这许是汀州人的天性所致。很多老屋在春日的风雨之中,又将增添一份沧桑与斑驳,但四周青青的翠竹挺拔秀丽,年年依旧,代代繁华。竹非凡物,它有节外无枝的操守,有刚柔相济的品德。竹枝傲骨,青翠幽香,高风亮节,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这正代表着老中医的品德,也代表着北溪坑刘氏代代传承“炉焚字纸”的高尚品德。诗云:北溪焚纸闻墨香,寒窗流水百年长;要问案前为哪般,客为主人醉斜阳。(注:文章所述依据地方文献,暂不作定论。)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八百元 (小说)

下一篇: 家有小胖哥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北溪焚纸闻墨香-最新美文」到: